其实阿炳也是有着自己的老师的,那就是杨荫浏教授,他在偶然之间听到了阿炳拉的二胡,让他非常震惊,于是他也是来到无锡去找阿炳。也是因为这次杨教授的来访,也是让我们听到了一直流传下来的《二泉映月》。其实阿炳还能够创作更多的歌曲,但是他的身体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。
现在她俩的艺术水准已经很高了,不论从技术上还是从艺术表现力方面,到这个层面以后,应该说,谁拉的更好一点往往是听众个人的主观选择了,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艺术标准,有无数的角度可以探讨,但是,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衡量原则。
一天天很冷,他在老师琴房外活动手指,随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。一曲终了,过来一个人讯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。老师告诉他,这位问他的先生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。黎松寿说这乐曲是家乡一个民间艺人教的,没名字。
阿炳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,学会了演奏笛子、琵琶、二胡、鼓等乐器,15~16岁已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。1918年左右,华清和去世,阿炳继为雷尊殿当家道士。
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疾病,张治平苦不堪言,但一年后在学校的一节音乐课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动力。
上个世纪70年代,经改编的由大提琴和小提琴组成的弦乐四重奏《二泉映月》,似乎更接近阿炳的原意。《二泉映月》的音乐是慈悲的,但没有哭泣;它给我们心灵以震撼和抚慰,但不是揭示伤痛;它并不以抗争为背景,但是在平衡的心态中表现出厚重和向上的精神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陀螺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9b6.cn/kjkx/202507-39435.html